從遺傳的角度來說,遺傳學家肯定會說:“莫扎特是接受了優良遺傳因子的人。”但是,正因為遺傳因子的優良,我才斷言說:“莫扎特可以變成一個十足的音盲。”而保證他成為好苗子的人們將會怎么說呢? 下保證的人是在得知莫扎特在音樂上取得了輝煌成就之后才下保證的,并不是在出生時就知道了遺傳因子的優劣而下保證的。當看到結果后才判斷“這是個好苗子”,如果這樣做遺傳保證的話,恐怕誰都會做吧。 如果你擔保莫扎特是個好苗子的話,那么我相信,是可以把莫扎特變成一個十足的音盲的。好苗子應是適合環境的靈敏度和速度都出色的人。正因如此,才能把莫扎特變成一個十足的音盲,我是這樣認為的。 無論怎么想要把他變成音盲,如果苗子不好,便不能迅速而敏感地適應環境。因此,要想按照預想的那樣,將其變成世界一流的音盲,也要花相當大的氣力。但是,由于莫扎特是個好苗子,我堅信要使他變成世界第一流的音盲,通過教育是能夠辦到的。 也就是說,當莫扎特還是個嬰兒時,每天當他哭泣時,就讓他聽跑調很厲害的唱片,如此教育的話,那么到五六歲時,就會將他培養成一個唱歌跑調很厲害的孩子了。由于遺傳賜予不能迅速適應環境的先天條件,所以會產生出驚人的音盲狀態。 人們早就談論素質的高低,但卻不是通過對出生不久的幼兒進行測試而得出有沒有素質的結論,而是等孩子長到四五歲甚至更大一些時,待看到他們身上具備的能力后,才能定其素質的高低。 因而,當開始被稱作神童的孩子長大后變成一個“平常人”時,人們就會說“他的素質本來就一般”。相反,當小時候不大起眼的孩子,日后發揮出很出色的能力時,人們則又會說“天才有各種類型,那個孩子是屬于大器晚成型的天才”。 這也就是說,就人的才能而言,人們往往只看成長的結果,將其與遺傳聯系起來,并據此判定先天的優劣。 鈴木認為,先天也好,遺傳也好,說到底,這應該只指身體的生理條件而言。這方面的高低優劣,確實是人一出生就存在的,而文化方面能力的高低卻是無法了解的。 因為嬰兒時文化方面的能力,父母既無法用語言去教,孩子也不能有意識地去學,同時,從孩子出生開始到兩三歲這段極短時間里,能力培養的核心是要為其創造適應環境的條件,以便早期感知所處環境的一切。 這就是鈴木所說的能力培養法則,它對所有的孩子都適用。總之,莫扎特也好,貝多芬也好,巴赫也好,不論是誰都可以變成音盲。只要明白這一點,就可以斷言,音樂素質不是天生的,也沒有天生的天才。另外從反面也可以證明這一點,我們把幾個無可救藥的音盲家長所生的嬰兒培養成了具有卓越音樂才能的人才。
能力是生命機能的別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