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需要父母的協調以及雙親的職權分攤,如果忽略了父親的角色,對往后孩子的成長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如果說,單單吃母乳、換尿布就能長大,那么,孩子是母親一人就可以撫育的了,所以才會有人說:“沒有父親,孩子也會長大。” 的確,在肉體上、生理上是如此。因為,作為生物的人類,要培養生存上的基本力量——即動物性的育嬰工作,都得假借母親之手,而且也非母親莫屬。父親的存在,要等孩子稍大后需要精神教育和社會性教育時才會顯得特別重要。 有趣的是,在猴子的世界里,雖然有“頭目猴子”,但卻沒有“父親”這個名位。當然,讓母猴生小孩,必須要有公猴才行,可是,哪個公猴是哪個小猴的父親并不清楚;即使知道,也沒有一個特定公猴像人類的父親那樣,在孩子誕生后,負責找食物或保護小孩。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河合雅雄認為,在動物社會中并無人類這種意義上的父親,而人類這種特殊種群,則為了要過團體生活,才組織所謂的家庭生活,因而有了父親這個人物。 河合教授說,人與動物的最大差別之一,就是父親這個名位。只要是人,無論任何未開化的民族——當中雖然也有跟現在的我們一樣,形式上沒有家庭組織的民族,但是他們照樣明顯地有父親和母親的存在。 母與子的關系,在任何動物間,都能一眼即可看出。可是像人類這樣的父子關系,卻必須在社會的組織或制度下——亦即在某種規則下建立的關系中才能存在。 換句話說,所謂父親,是家庭中的“社會代表人物”;是表現母子關系這個動物性關聯所沒有的“制度”與“規則”的人。 如此想來,父親在家庭教育上的存在意義,就更明確了。也就是說,父親在子女教育上如能多多用心,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學習“父親”所代表的“社會”,或“制度”等人類團體的規則。 如果父親對子女的教育漠不關心,只安于做個“不熱心教育的爸爸”,則任憑母親怎樣孤軍奮斗,在培養孩子的“社會性”方面都會有明顯的缺陷。 一般而言,父親在家庭中,大多扮演著斥責孩子的角色。如果偶爾照面的父親,一見到孩子就教訓一番,孩子定會把父親視如仇敵,而表現出反抗的態度。情緒不穩的兒女,多數對父親都沒有好感。 在比媽媽還嚴厲的父親教養之下長大的孩子,將來也許會成為所謂的天才或英雄,不過翻閱偉人傳記,大家可以看出,他們在性格上似乎大多有缺陷。 而另一個極端是,有不少父親不務正業又酗酒,經常吊兒郎當,對孩子的教育漠不關心。被這種父親養大的兒女,性格會變得別別扭扭,長大后成為不良少年的幾率更大。 有一次,井深大在電車上遇到一對夫婦帶著小女兒要去郊游,只見那位大約3歲的女孩,興致勃勃地和父親對著話。 女孩說:“爸爸你猜猜看,有了10條橡皮筋可以做成什么來?”爸爸回答:“哦,10條橡皮筋嘛,可以湊個臭皮匠啦。”對于這番無謂的交談,坐在一旁的媽媽,佯裝不知的看著雜志。由此可知,一個積極想和父親進行溝通的女兒,如果碰上這樣一對漠不關心的父母,她怎么可能身心愉快呢。 雖然,井深大認為幼兒教育的主要擔當者是母親,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將教養子女的任務完全交給母親。做父親的下班回家,在說太忙了、太累了之前,應多多加強和孩子的溝通,這才算盡到了自己的責任。成為母親的一名好幫手,這才是父親在家庭教育上應負的職責,因為和諧的家庭氣氛,不是母親一個人可以營造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