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用心,培育一個智商150的兒童一點也不難。在鈴木兒童園地里的兒童,智商平均就達135到150左右,有些甚至高達180。他們在入園以前都是很普通的孩子,學校也并未以提高智商為主要的教育目的,但因方法得當,自然就達到了如此好的效果。 孩子在做什么事的時候眼睛會光輝閃爍?對他說什么的時候他會靠過來?什么時候他會生氣勃勃?只要你細心觀察就可以知道大概了。在獲得這方面的了解后,就可以讓他繼續朝這方面的興趣發展了。例如打算讓他學小提琴的話,就必須為他營造這方面的環境。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完全沒有興趣,父母卻仍一味無理的要求的話,那么父母的意思與孩子所想要做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井深大先生始終主張在這樣做的時候,應以母愛為前提。也就是說,你在要求孩子做什么之前,應首先將母愛灌注到嬰兒身上,在此基礎上再來談母親該抱什么觀念來教育孩子。但是若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意思,母親仍不斷強制他的話,絕對是有害的。 現在的幼兒教育主要局限于音樂、繪畫或體育方面,但好像還是少了一些什么。幼兒教育應該沒有限制,無論什么都可以教,換句話說,就是要讓他實際去看、去聽。以日本九州幼兒園為例,幼兒園常常帶三四歲的兒童去觀看村里的祭奠。從廟前老先生的揮拳弄掌、抬轎,到舞獅表演都讓孩子觀賞。令大人們吃驚的是,回到幼兒園后,孩子們能從頭到尾記住祭奠的內容,跟著揮拳弄掌,模仿抬轎,對獅子有興趣的孩子還會跟著舞獅。想一想,他們只是一些三四歲的兒童呢!為什么他們能夠做得這么好呢?因為他們實際上看到,而且很直覺地捕捉到這些演出的精華所在。所以老師們根本不必告訴他們必須看什么,只要讓他們實際體驗就可以了。 后來,老師又帶他們去看農夫種田、除草。回來后,他們就在幼兒園旁邊為他們開辟的田圃里照著所看的情景做了起來。孩子們會以他們的眼睛詳細觀察他們有興趣的事物,對微不足道的小地方也加以注意,并跟著學習。從這當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孩子的真正個性,并配合其個性因材施教。 對于兒童,是主要的還是讓他們實際體驗,就這一點來看,現在的兒童實在很可憐,周圍盡是些華而不實的擺設!
不要“罵慣”孩子
多湖輝曾經研究過各界名人的幼兒時期。他說,沒有比不用強制壓迫,而給予正當動機的教育,更能收到良好教育效果的。而井深大則更進一步認為,以母親為主的身邊所有的人,懂得給予孩子深切的理解和用心,才是幼教的根本。而且自出生到兩三歲間的孩子,對外來刺激具有驚人的敏感吸收力,如果每天反復不停地給予同樣的刺激,那種刺激就會固定在他們腦中,變成一種“能力”。 這有許許多多可資證明的實例。其中,最佳的例子便是“說國語的兒童”。在此以前,一般人都認為小孩子講國語是遺傳的。事實上是因為一出生就可每天受到大人說國語的刺激。井深大之所以一再強調,在3歲之前盡量多給孩子良好刺激的重要性,原因亦在于此。 反過來說,如在“模式時代”,一再的給予不良刺激,孩子就會養成“壞的能力”。 例如,一個脾氣暴躁的媽媽,每當孩子一哭,便發起火來,來叱喝責罵,于是這種刺激就會固定在孩子腦中,很可能培養出孩子挨罵也滿不在乎的“能力”。又如母親倘若每天哼著奇腔怪調的搖籃曲給孩子聽,日久之后孩子就會養成了無音感的“能力”;或者每天當著孩子面盡講父親的壞話,也會使孩子產生輕蔑爸爸的心態。 許多做母親的,如此這般地養育子女,到了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后,卻愛發牢騷說:“我這孩子,任你怎么罵都聽不懂……”其實,被罵慣了的孩子、五音不全的孩子,或輕蔑父親的孩子,都不是遺傳的,而是母親“那樣教養他”的結果。 須知,起步方向如果錯誤,當然不可能順利到達目的地,就算發現了,想要改正軌道,也一日比一日困難,這點,井深大提醒父母們切記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