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能夠造就出“天才”
我們能夠從大量的文獻之中看到,凡是被稱為“天才”的人,大多數都極為喜愛音樂,并都有接受過音樂教育的經歷。 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道:“音樂往往能夠造就出‘天才’。”當然,他所說的天才已經超出了音樂范疇。孩子接受音樂教育不僅為他成為音樂家提供了可能,也為他其他方面的發展創造了極佳的條件。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音樂對他的影響最為明顯。孩子對音樂的敏感遠遠超出了視覺。 塞德茲在兒子誕生后不久就發現了這一點,所以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始終把音樂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每當母親在客廳中演奏鋼琴時,小塞德茲總會有不同的反應,這種反應在他還在搖籃中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當他哭鬧之時,一聽到悅耳的琴聲便會立刻停止,甚至有時會流露出愉快的微笑。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母親并沒有像其他的父母那樣遞上吃喝,而是常常用音樂去慰藉孩子。因為孩子哭鬧時遞上吃喝的東西,不但對孩子的健康有害,也會使孩子養成一種惡習。他們會在幼兒的頭腦中形成這樣一種概念,即哭鬧便能換來吃喝,吃喝是世界上最好的事。 由于鋼琴的聲音過大,母親便時常彈吉他給兒子聽。她還說,吉他是一種很棒的樂器,如果兒子將來打算學音樂的話,她一定首先教他演奏吉他。 事實上,在以后的日子里,妻子的確是這樣做的。一直到小塞德茲在哈佛大學念書的時候,那把心愛的吉他仍在他身邊,他的演奏也得到了人們的好評。 塞德茲認為:如果小塞德茲能稱得上“天才”的話,那么從某種意義上講,音樂便是他成為“天才”的潛在因素。這種說法千真萬確。 通常,人們總以為讓孩子學習音樂僅僅是為了使他們多一種愛好,或者陶冶性情,或者消磨時光。而在塞德茲看來,學習音樂正是孩子智力開發的有效手段。 小塞德茲之所以那么小就能讀書寫字,并對詞匯的意義有準確的理解,這在某種程度上都歸功于音樂。塞德茲用一個真實的例子說明這個問題: 有一天,妻子正在教小塞德茲學習一系列的形容詞,當她講到“快樂、興奮、幸福”這些詞時,小塞德茲流露出了不理解的表情。他覺得這幾個詞都差不多,在多次講解之后仍然不能領會它們之間的區別。 這時,妻子拿起了那把可愛的吉他。 她輕松地彈奏了一連串音符,并且主要是在吉他的一弦(E)上演奏的。 “你明白了嗎?這就是快樂的感覺。快樂是一個形容詞,快樂就像在一弦上彈奏出來的音符。”妻子演奏完后對小塞德茲說道。 “哇,原來是這樣。”小塞德茲似乎明白了一些,“那么興奮和幸福又是什么樣的呢?” 于是,妻子又以極快的速度演奏了幾段和弦,又在吉他的二弦(B)和三弦(G)上演奏了一小段樂曲。 “這個和聲就是興奮的感覺,而二弦和三弦上的這幾個音就是幸福。”妻子一邊演奏一邊對小塞德茲說道。 這時,小塞德茲的眼中充滿興奮的目光,“媽媽,我明白這幾個詞的意思了。”說著,他從母親的手中搶過了吉他并用力地彈奏了幾個和聲,“我現在很興奮。” 從此以后,小塞德茲在對詞匯意義的把握上顯得輕松起來。他不僅能夠準確地掌握形容詞的意義,還能夠把它們用音樂表現出來。
有興趣的學習
小塞德茲從小接受的都是自愿的學習,如果他不想學,塞德茲肯定不會強行要求他學。況且,每學一樣知識,小塞德茲總會覺得快樂,并主動要求學更多的知識。 但我們生活之中有一些人,他們的童年在忙碌中度過,絲毫也沒有快樂而言。由于父母對他的期望過高,使他喪失了學習任何東西的熱情。為了使他成才,他的父親給他安排了許多學習內容。這個孩子每天除了吃飯和睡覺之外,幾乎天天都被關在房間中啃那些無趣的書本。他的父親不許他與別的孩子接觸,也很少帶他到外面玩。讀書、學習,幾乎是他唯一能做的事。這位愚蠢的父親以為這樣便能培養出一個天才,然而他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有興趣的學習才會有良好的效果。這樣的教育方式,不使孩子失去對學習的熱情才怪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