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趣的感官班一景
“一群寶寶圍坐在老師身邊,饒有興趣地注視著面前早已司空見慣的兩種水果——西瓜和荔枝。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一會兒伸出小手仔細地摸摸水果,一會兒又用小鼻子聞一聞,最后又一個個端起了小盤子,煞有介事地‘品嘗’起來,全不似平時的狼吞虎咽!
小寶寶們在干什么呢?這就是我們焦點貝貝早教中心感官班第一節課的一幕場景。
什么是感官教育
“寶寶的感官教育是什么意思呀?”前來我們早教中心咨詢的家長總是對“感官班”這個新鮮又陌生的名稱充滿了好奇。
其實,人們很早就認識到感官學習的重要性了。亞里斯多德曾說:凡是人的智力無一不是來自感官的學習。著名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也說:孩子是憑感覺學習的。0~3歲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對外在環境更沒有任何經驗,他們全憑自己小小的感覺器官——眼睛、耳朵、鼻子、嘴以及小手來接觸和認識世界,感官教育就是對寶寶的這五種感覺器官進行的更加專業及精細的訓練。
感官教育作用大
經過感官學習的寶寶在接觸任何事物時,都會自覺地運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和認識它們,并把通過“感官”獲取的信息在大腦中互相連線,再加以統合,為以后的智力發展奠定基礎。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一般孩子的頭腦中,“蘋果”的概念只是“一種好吃的東西”,而經過一定感官學習的孩子在提到“蘋果”時,他所看過、聞過、吃過,甚至摸過的“蘋果”(包括未削過和已削皮的)的所有資料都會一并浮現在腦海里,這樣就養成了他們從多方面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為以后學習更高層次的知識打好基礎。
當然,“吃水果”僅是對寶寶開始進行感官教育前的一個引導。在我們的感官教室中,有更豐富多彩的感官教具,如粉紅塔、棕色梯、聽覺筒、味覺瓶、嗅覺瓶等,這些專業的教具將更有針對性地對寶寶的感官進行更加精細的訓練,并且媽媽可以通過在感官課上與老師的交流,把對寶寶的感官教育主動延伸到家里,時時激發寶寶感官的靈性,讓他們更加耳聰目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