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談“溺愛”的危害
曾幾何時,吃苦夏令營,“磨難教育”這些聞所未聞的教育方式,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這實際上就是讓孩子們承受磨難,補上吃苦這一課。任何東西一旦需要額外的補助,那就說明了一種情況:生活中遇到的太少了。
從獨生子女,到由此產生的溺愛;從溺愛,到由此產生的危害。這些我們都已聽得太多,許多家長也漸漸注意起來,于是產生了“磨難教育”。
我想問的是:這種“突擊式”的教育方式究竟有多大作用呢?在進行“磨難教育”時,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從一開始的不適應變得能夠吃苦,看到了孩子們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變得能夠戰勝困難,可是,我們同樣看到了,父母親在磨難教育結束后更加偉大的“愛”:孩子吃苦了,理應慰勞慰勞,于是孩子得到了“小皇帝”般的待遇;孩子戰勝困難了,理應獎勵獎勵,于是又得到更多的零用錢。生活又回到了從前,而這次“磨難教育”所留下的可能僅僅是一篇日記或幾張照片。
我還想問的是:如果在平時就不給孩子許多額外的“愛”,參加這種教育活動還有什麼意義?活動畢竟是活動, 它無法代替生活,生活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預知性。試問一個已經知道結果的“磨難教育”,怎能和生活中的“望盡天涯路”式的困難相比呢?
對孩子來說,他小的時侯也許會覺得父母對他很好,但當他逐漸長大,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之后,他會覺得父母對他很好,但他逐漸長大,有了完全獨立的思想之后,他會覺得父母的干涉是對他的一種禁錮,他想沖破這道禁錮,于是矛盾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
由此看來,溺愛在兩個階段是危害最大的:一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時期,二是孩子漸漸獨立的時期。尤其是前者,對孩子的一生都有影響。想要改變這種狀況,最根本的也是唯一方法,就是改變生活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堅強的性格,讓孩子自己面對對生活中的小困難,小挫折,自己去解決,才可能更好的面對走上社會后的大困難。否則就很容易被困難擊垮。一句老話,做父母的都是為孩子好的,總是對孩子傾注了全部的愛,但這種愛要以對孩子的成長有利為標準,切不可使 “愛”成為“溺愛”,切不可由父母包辦代替,否則,不但孩子難以承受,同時,也讓孩子在獨立面對社會時,不知所措。不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被社會淘汰。
最后套用黑格爾的話,假如你將所有困難都關在門外,那么成功也將被你關在門外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