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衛生部出臺了《嬰幼兒喂養策略》,提出要及時合理地添加輔助食品。據研究表明,我國兒童出生體重及6個月內體重的增長與發達國家兒童相比無明顯差異,而6個月后差距逐漸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缺乏科學喂養知識,使許多嬰兒在6個月后不能及時合理地添加輔助食品。
誤區一:添加輔食后,就斷掉母乳 從寶寶出生到6個月前,徐女士一直堅持純母乳喂養!6個月后,我見寶寶可以吃菜泥、米粉等食物了,而我又要上班,索性就把奶斷掉,讓他完全改吃米粉、菜泥!钡,讓徐女士沒想到的是,后來帶寶寶上醫院檢查體格發育情況,他比同齡小朋友差。醫生建議她,繼續以母乳喂養為主,輔食添加為輔。 寶寶長到6個月后,相比寶寶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母乳的“質”有所下降,通過及時添加輔食,能滿足寶寶生長發育所需的全部營養。 但是,添加輔食并不意味著母乳喂養的結束。不少媽媽給孩子添加輔食后,就把母乳喂養減少到一天兩次,甚至徹底斷掉,這等于直接把“輔食”轉“正餐”,寶寶發育不全的腸胃很難完全消化吸收這些輔食的營養成分,甚至可能導致少食、腹瀉的發生,時間長了可能導致營養不良。 因此,寶寶1歲前,媽媽仍要按需喂養母乳。 誤區二:輔食就是湯面葉、米粉,1歲前寶寶不能吃肉食 谷類、淀粉類食物,很容易消化和吸收,且不易致敏,很多父母給寶寶添輔食時首選米粉、稀粥、湯面葉等谷類、淀粉類食物。 這種做法不錯,但要注意,3個月內嬰兒體內的淀粉酶活性沒有完全發育成熟,不能過早地添加谷類、淀粉類食物,否則易引起消化不良,影響寶寶對母乳的吸收,可能導致蛋白質缺乏而影響體格發育。 還有些媽媽認為輔食就是谷類、淀粉類食物,她們覺得寶寶只有長到1歲才可以吃蔬菜、肉類等其他食品。正是父母的這個錯誤認識,導致不少孩子蛋白質攝入不足,或者缺鐵、缺鋅、缺鈣嚴重。給寶寶添加輔食要遵循食物種類多樣化的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