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民宿和酒店搶占市場, 大家外出旅游時, 也愿意選擇這種居家式的住所, 可是,當你所住的小區被民宿包圍, 你又會是什么樣的心情呢? 從今年5月份開始, 剛收房正在裝修的成都市民羅然發現, 陸續有陌生人出入小區, 三五成群噪聲很大,行為舉止粗魯, 好幾次在電梯中相遇, 3歲的女兒都被嚇哭了。 后來才知道, 剛交的新房被一部分業主, 通過民宿租賃公司租出去, 搖身變成了“民宿”對外攬客, 于是,從5月底開始, 小區里300戶居民聯合起來, 發起了一場將近兩個月的家園保衛戰。 新房還沒入住陌生人頻繁出入 嚇哭3歲小女兒 羅然所在的小區位于成都市錦江區攀成鋼片區,小區共分為四期。其中,三期于2017年12月19日交房,羅然的家便在這里。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該小區二手房均價在3萬左右,物業費每個月為4.6元/平方米,均為精裝修房,主打高端人群居住。 “辛辛苦苦打拼,就是為了家人創造舒適的生活環境。”羅然說,對這個承載著美好生活的新家,全家人都充滿了期待。不過由于工作忙,交房之后一家人一直沒來得及入住。 就在羅然張羅著布置新家時,問題出現了。從5月份開始,羅然發現,小區經常有一些陌生面孔出入,經常是三五成群或是一堆人聚在一起。一開始,他沒有留意,后來隨著人員出入越來越密集,羅然覺察到有點不對勁。 好幾次,他帶著女兒在電梯里和陌生人相遇,女兒都要被嚇哭。“主要是他們的穿著打扮比較嚇人。”羅然解釋說。 同樣的情況,居住在小區二期的王幽也意識到了。兒子平時在小區里獨自玩耍,經常和一群來路不明的陌生人“狹路相逢”。這讓他覺得,“太不安全了。” 陌生人的進入,困擾著羅然和王幽。同時,小區物業經理陳名勇和同事也發現了一個事實。“是不是有人在小區開民宿?”“陌生人從哪兒來的?”他們希望能找到證據,盡快搞清楚。 7月17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陳名勇表示,業主并沒有在物業備案,他們通過多種途徑找到了原始合同的復印件。確認后發現,的確有人在小區開起了民宿。在小區二期和三期中,有9家業主將房子租給了同一家民宿租賃公司。 租賃公司沖進小區 和物業發生正面沖突 有人在小區開民宿的消息,像細菌一樣,很快傳播了出去,并且在業主群引發了極大的反彈。 作為小區的代理律師,四川泰仁律師事務所主辦律師李建宏在5月底介入了該事件,并且見證了整個過程。在李建宏的觀察中,小區開民宿引發反彈的原因有三點: 小區開民宿,影響鄰居正常休息; 民宿不具備特種行業以及身份登記管理制度,有安全隱患; 占用了小區業主的公共資源。 “正常的一家三五人,改成民宿后可能住進去了十個人。”李建宏說,人員頻繁地流動,帶來了垃圾污染消防安全,也降低了其他業主居住的生活質量。 大多數業主在網絡上的反彈,很快作用到了現實生活中。在輿論的壓力下,物業開始采取一些措施,對于沒有核實或者無法核實的外來人員,一律不準入內。 后來,一些更顯極端的措施,譬如斷水斷電,則讓民宿租賃公司和物業、小區居民,小區居民和出租房子給民宿公司的業主,直接站在了對抗面。 并且在6月22日,形成了第一次正面沖突。 “那天,租賃公司帶了一幫人,試圖沖擊小區。”羅然說,在和租賃公司發生沖突的過程中,小區安保個別還受了輕傷。 如果一味任由沖突惡化,顯然對事情的解決并無益處。為此,在以羅然為代表的熱心業主、物業經理陳名勇、律師李建宏等的推動下,在沖突發生后第二天,物業、居民和租賃公司首次進行了正式的協商。 協商當天,業主來了超過百人,在一個多小時的拉鋸中,租賃公司同意和出租房屋的9戶業主解約。各方在協議書上簽字,并且約定在7月15日前租賃公司全面退出小區。 但是,租賃公司和業主簽訂協議時有個條款,誰先提出解約,誰要負違約責任。因此,租賃公司提出,退出可以,但是必須由物業和業主出面,去跟業主談條件,免除解約責任。 挨家挨戶進行游說 成功說服9家業主解約 王幽發現,在整個事件的解決過程中,那9家將房子租出去的業主,從頭到尾都沒有露面。而此時,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就在于那9戶人家。在后面很長一段時間里,王幽的工作就是找鄰居“談心”。 那9戶人家基本不住在小區,所以平時很難碰到。王幽試過入戶敲門,希望能碰一碰運氣,跟對方好好聊一聊。很多熱心業主都加入了王幽他們的“宣講”隊伍,希望能說服那些業主,和租賃公司解約。 為了能讓居民能清楚地了解到這件事情的潛在威脅有多大,陳名勇從網上將過往成都周邊發生的危險案例都打印出了,認真地講給業主聽,希望能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很多人一開始想不通嘛,任由怎么做工作,都聽不進去。”羅然分析,應該還是舍不得每個月的租金。不過,隨著第一戶人家同意解約,這個僵局漸漸被打破了。 6月27日,9戶人家中第一戶業主同意解約。看到有人解約后,其他人開始動搖了。很快,剩下的7戶紛紛同意解約了。距離7月15日的最后期限還剩余一周時,還有最后一戶遲遲不同意。 “如果協商再不成,只能走法律程序了。”羅然在想。7月初,李建宏以代理律師的名義,向拒不解約的出租方寄發了律師函。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李建宏表示,現有的法律條文并沒有關于民宿經營管理的明確規定。只能參照《物權法》,以侵害相鄰權起訴,希望對方排除妨害、消除危害,但這只是一種行為上的判決,在執行層面相對較難。“所以無論是發律師函或者是提起訴訟,都只是一種協商和談判的手段。” 是否要提起訴訟,真正進入法律層面,正在眾人躊躇不展時,李建宏收到消息,迫于重重壓力,在7月15日最后期限來臨之前,最后一戶業主承諾解約收回租給民宿的房子。目前,小區9間民宿已經全部在各大網絡平臺上下線。 “不管怎么說,盡管過程中歷經磨難,最終我們勝利了。”羅然說,這是新時代的家園保衛戰,是屬于業主的勝利。接下來,希望能和物業一起,建立長效的機制,真正將民宿阻擋在家門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