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大,研究生畢業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這使得考生在考研時更為理性。但是,名校情結始終是一道邁不過去的坎,報考名校的人數總體不降反升,其中的緣由耐人尋味。
再難也要考!”這是考生們莊嚴的誓師口號。
報考名校,不是選擇而是信仰
報考名校,在很多考生眼里,不僅是一種世俗的選擇,而是一種信仰。
考研,是第二次高考,是再一次鯉魚跳龍門的機會,這是很多學生的共識。
“ 其實,在中國,擁有名校畢業證,就代表進入社會時,你有了更好的資本。”林里說。 這是報考名校又一動力因素。
另外,“名校情結”,是考生在報考學校時,對知名高等院校抱有的一種帶有強烈偏愛的主觀意愿和報考傾向,這種傾向甚至會持續影響考生的報考選擇。所謂“名校”,無論從學校的硬件條件還是軟件環境來看,都具有相當實力的高校,它們對考生無疑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從這些年的情況來看,報考人數眾多,競爭也非常激烈。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可知,考生“名校情結”的背后是高成就動機的驅動力。人具有追求卓越、實現目標、爭取成功的需要。具有強烈成就欲望的考生追求考試成績的提高,喜歡設置較高挑戰性的目標,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靠運氣來獲得成功,這對于保持一種持久的學習動力非常有利。但與此同時,“名校情結”背后的高成就動機也會給考生帶來高心理壓力。根據動機與行為效率的"耶克斯-多德森法則",人們在從事像學習這種高要求的腦力活動時,適度的壓力會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而過高的心理壓力反而會使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在做考研選擇過程中,需要慎重對待"名校情結"。要掌握充分的資料,認真分析該名校歷年的錄取比例以及當年的考研形勢,理智分析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找準自己的定位,認清自己到底能不能經受失敗的打擊,最終做出理性的選擇。一旦做出決定之后,就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充分利用名校帶來的動力因素,盡最大的努力爭取成功。
然而在失敗之后,是否堅持,也是因人而異的。
每個重考的人都能為自己在考研戰場上的"循環往復"找到理由,其中既有現實的困惑,也有心理上的惶恐。有些考生在經歷了多次失敗之后,既沒有前行的動力,也沒有了回頭的勇氣,他們已經默認了一個“心理高度”,這個“心理高度"常常在潛意識中暗示他們:“考不上研究生,就找不到好工作,人生也就沒有希望。”這樣的暗示不僅使他們意識不到問題的癥結所在,還產生了對就業的恐懼,最后只能硬著頭皮考下去。還有些考生反復重考是為了證明自己,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固結”,是指一個人在過去某個階段沒有按照理想狀態走過,留下遺憾,這種遺憾的心態一直伴隨著當事人走到現在,這個人現在的很多行為都是為了完成以前的缺憾。“固結”也是人們常說的“情結”的一種形式,事實上,很多考研人都是有"固結"的。上了大學,一些人沒有學到自己真正喜歡的、對自己真正有價值的知識,抱憾四年甚至更久,這時他們就會心生一個“固結”過去是不完美的,甚至是失敗的,所以要通過考研來證明自己,來實現理想的自我。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盲目的重考,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很大以部分考生對自己的人生缺少理性的分析、定位和規劃,他們過于主觀臆斷,或者故意逃避,只是在主觀上想自我實現,這樣的無規劃考研往往可能只會有更加無奈的結局。用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分析,考研往往是考生的一種自我實現行為,尤其是考了多次的考生,他們自我實現的需要往往比其他的考生更為強烈。但是在"屢戰屢敗"的現實面前,他們有必要停下來仔細思考一下自身的各方面的條件。考研并不是成功的惟一出路,考生應該對自己的未來有更多合理的規劃和安排,盲目從眾只會使自己更加茫然,無所適從。
當然,還有一些人堅持考研是經過了理性的選擇,對于理想的追求和堅持是他們一考再考的重要原因。如果考生對自己已有充分的規劃,并且很了解目前的現狀,信心十足,那么多考幾次也無妨,畢竟成功屬于那些能夠堅持到最后的人。沾染了"理想色彩"的考研很多時候是一個人的戰爭,只要自己戰勝自己,即使無人喝彩,最終也會有所收獲。
其實,不管你有什么樣的人生規劃,不管你最終是否選擇考研,“一千個零也比不上一個一,一千次徘徊也比不上一次放飛”,只要是你自己做出的選擇,就要風雨兼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