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機制: 陰道毛滴蟲的致病力隨著蟲株及宿主生理狀況、免疫功能、內分泌以及陰道內細菌或真菌感染等而改變,尤其是婦女在妊娠及泌尿生殖系統生理失調時更易出現炎癥。感染數天后,陰道粘膜出現充血、水腫、上皮細胞變性脫落,白細胞炎癥反應。健康婦女陰道因乳酸桿菌作用,pH值維持在3.8-4.4之間,可抑制其他細菌生長,不利于滴蟲生長,稱為陰道的自凈作用。然而滴蟲在陰道中消耗糖原,妨礙乳酸桿菌的酵解作用,影響乳酸濃度,從而使陰道pH轉為中性或堿性。妊娠及月經后的陰道生理周期使pH接近中性,這些都有利于滴蟲繁殖,因而感染和復發率較高。 感染初期,毛滴蟲對陰道上皮細胞粘附,并產生細胞外毒性因子。粘附過程除涉及到至少四種粘附蛋白(2-65KD)的參與外,還與毛滴蟲的阿米巴樣變形有關,已報道毛滴蟲分泌的毒性因子包括:細胞分離因子,兩種半胱氨酸蛋白酶(30KD和6KD),以及一種溶血毒素。溶血作用可能是滴蟲與紅細胞直接作用的結果。 臨床表現: 潛伏期通常為4-7天。婦女感染常表現為持續性陰道炎,起病可急可緩。滴蟲性陰道炎主要表現陰道分泌物增多,呈泡沫狀,味惡嗅,黃綠色。排尿困難,外陰瘙癢。急性期持續1周或數月,病情輕重常有波動,性交疼痛,月經期后癥狀加重。隨后白帶減少,癥狀減輕,亦可完全消失,但患者成為帶蟲者。女性患者在首次診斷本病時,50%無癥狀。陰道毛滴蟲若在尿道或膀胱寄生,則可引起毛滴蟲性尿道、膀胱炎。陰道毛滴蟲能吞噬精子,可致不孕。有人報道,陰道毛滴蟲還能引起細胞發育異常及細胞核異常,因此,癌癥的發生率顯著高于無滴蟲婦女。檢查發現從陰道穹窿及子宮頸輕度充血到廣泛糜爛、瘀點及肛周糜爛、顆粒狀易碎及潮紅的子宮內膜(草莓狀子宮頸) 實驗檢查: 一、懸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