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置】 在腹部。
【操作】患兒取仰臥或坐位,醫(yī)者用兩拇指端沿肋弓角邊緣或自中脘至臍,向兩旁分推,稱分推腹陰陽;用掌面或四指摩之,稱摩腹。逆時針摩為補(bǔ),順時針摩為瀉,往返摩之為平補(bǔ)平瀉。
【次數(shù)】 分推100~300次;摩5分鐘。
【作用】 消食化滯、降逆止嘔、健脾止瀉、通便。
【主治】 腹痛、腹脹、食積、消化不良、惡心、嘔吐、厭食、疳積、便秘等。
【臨床應(yīng)用】分推腹陰陽有降逆止嘔、和胃消食之作用,主治傷食嘔吐惡心、腹脹等癥。順時針摩腹,有消食和胃通大便的作用,主治腹脹、厭食、大便秘結(jié)等癥。逆時針摩腹,有健脾益氣、止瀉之作用,主治脾虛腹瀉、腹痛、食欲不振等癥。平補(bǔ)平瀉能和胃,久摩之有消乳食、強(qiáng)壯身體的作用,小兒保健、厭食、脾虛腹瀉常與補(bǔ)脾經(jīng)、按揉足三里、捏脊合用,以加強(qiáng)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