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北京師范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在微博上發帖說,他對他帶的研究生提出了這樣的要求,“當你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的學生”……
這個帖子在網上引發了巨大的爭論,董藩說這一說法僅是對學生講的勵志的話,自己作為一名教房地產專業的老師,必須得跟學生談錢、談投資,“我們討論投資與經營,不是討論道德修養。這是自己在鼓勵學生奮斗”。
從文化身份和社會地位看,董藩現任北師大管理學院教授、北師大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是北師大土地資源管理、政府經濟管理兩個專業博士生導師。董藩說,他的學生素質都很高,而且都要進入商界,但是,他可以接受自己不富有,不能容忍學生貧困,因為對于高學歷者來說,貧窮就意味著恥辱和失敗。所以,根據學生的職業發展方向和未來職業目標,特別是在這個財富時代,董藩認為他的學生需要鞭策、需要勵志。于是,董藩在教言商,言傳身教,對他的學生進行財富教育和成功教育,告訴他的學生從開始自己的事業始,就要具有財富的意識,人生的成功和人生的價值,是當你40歲時,具有4000萬的身價……
董藩這個“成功等于4000萬”的理論,不過是這個時代精神趣味的一種折射。如今的時代,可以說是一個財富的時代,追求財富,獲得財富,不僅是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思想和行為的動機,而且它也成為了社會的一種價值標準,不止物質的成果要用財富做標準,即使是精神的東西也要用財富去衡量,財富的標準似乎正在決定一切,主宰一切。自然也就不奇怪,董藩為什么要告誡他的學生,40歲時要擁有4000萬的財富。
這不禁又讓人想到當下我們在勵志文化認識上的誤區。現在,我們一談勵志文化,便簡單地理解成如何譜寫財富的神話,如何享受到社會的物質最大分配,如何成為人人艷羨的所謂“成功人士”,甚至,勵志文化向著財富化、物質化、功利化、利益化和世俗化的方向發展。董藩的財富“勵志”,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很流行、有一定的市場。而這種用財富“勵志”的方法,其實已被世界上許多財富人物、財富故事、財富名言所證明,目光短視,看重私利,信仰缺失,更看不出精神的大境界,人生的大境界。
勵志文化,其實代表著崇高的精神理想,是對于我們心靈的培養,它應該影響和指導我們的人生、我們的生命,它是對非功利性的探求,是對真實性的關注,是對普遍性的向往,是對參與的需要,是對高雅、深刻、創造性的要求,是對人格提高的期望,是我們共同努力向上的追求,是尋求幸福的形式之一,是我們通向高尚的生活形式,是我們未來生活的前提,是我們使命的實現。一個時代的勵志文化,必須是這個時代這樣的一種精神,是這個時代的主流文化價值的體現,是這個社會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念。因此,我們今天亟需建立和發展我們這個時代的勵志文化,這是我們重新構建我們的價值體系、道德原則和精神信仰的需要,也是時代精神的需要,是我們主流文化價值的需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