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規教育使孩子更聰明
和孩子談話時,不要提出用“是的”、“不是”便能回答簡單的問題。?
有些父母親和孩子談話時,一開始就以限制孩子自由發言的口氣來說話。諸如“那個是信箱吧”這樣的問話,孩子所能回答的范圍已經確定,沒有了孩子的思考余地。這時,起碼要提出“什么事”、“在什么地方”、“何時發生”、“為什么”、“如何看”之類孩子自己能回答的問題,可以說,這對鍛煉孩子的思考力和表現力特別有效。?
父親和母親的意見不一致未必是壞事。?
有一位教授談起自己的過去說:“我之所以有今天,是因為在孩提時,父母關系不好。準確地說,是生活方式不親昵!彼碾p親對相互不理解的事往往爭論不休,還常常吵架。對孩子的事也一樣。孩子問同一問題時,父母的回答常常不一致。通過觀察這樣的父母,他知道了人的想法是不同的。他模模糊糊地懂得了相互持有批判精神的重要性。在這種情況下,他養成了自己思考、不懂時看看書以取得答案的習慣。?
看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沒有采取統一意見和態度未必就是壞事。因為親自看到、聽到大人之間的意見存在對立,孩子大腦受到刺激,就會去思考問題。?
鼓勵孩子“吵架”,是訓練思考的絕好機會。?
為養成對事物堅持講理的態度,學會辯論至關重要。但是,要求思考力尚未達到辯論這一高度的孩子做到這一點,是不可能的。在法國,孩子開始吵架,父母便站在一旁觀看,他們并不立即勸架,而是讓雙方盡量爭吵。可以說是鼓勵“吵架”。雙方為了不讓對方駁倒,均大動腦筋而妙語連珠。鼓勵孩子吵架,乃是訓練孩子思考的絕好機會。?
孩子提出問題,可予以反問。?
對孩子無意識的提問,不要立即直接回答,要使孩子更明確地認識其問題的實質,還要使孩子自己找到答案。這時的有力武器就是反問。比如,孩子問:“為什么晚上必須睡覺?”你可以反問:“如果不睡覺,你想會怎樣?”于是孩子得考慮“如果不睡覺,將怎樣。”從而,對其可能出現的情況,有了從各方面考慮的機會。這種反問,對讓孩子去思考自己的問題答案的所有可能性是大有幫助的。即,讓孩子自己找出答案的線索。?
當某種東西短缺時,可促使孩子思考代用品。?
人一旦得到想要的一切,心滿意足時,精神會松懈,喪失思考欲望。從這方面而言,物質豐富的現代孩子與過去的孩子相比,不善于思考。沒有自來水便喝不到水,沒有筷子和碗便吃不上飯的孩子逐漸增多,也許是由于所需要的東西一應俱全的緣故吧。如果孩子感到缺少某種東西,這是促使孩子思考的機會。比如孩子缺少橡皮,你就說“給你買”,那很簡單,可是長此以往,永遠培養不出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