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傳說中實施的細則仍未落地,但大棒所指的無非是加強生產環節質控,行業瘋狂時期重營銷,輕生產,賺快錢的日子已經不再……”7月23日,值九部委最嚴新政出臺一月屆滿,南都發布的《乳業新政滿月
各大奶企拼全產業鏈只為護身》報道引發了業內人士的關注和思考。
新政劍指“全產業鏈”
文章中指出:史上最嚴的奶粉新政,是行業內的一次鐵腕大整治,對于備受關注的嬰幼兒奶粉貼牌、委托、分包生產的現狀,率先一槍。據《意見》中規定,今后將嚴控我國嬰幼兒配方奶粉海外資質,企業必須擁有自建自控奶源,在生產環節中嚴格執行“五個不準”生產,并要求生產經營單位和進口上必須建立質量安全責任追究制度。雖然在《意見》中并未明確提出“全產業鏈”的要求,但是上述規定卻幾乎無一例外地直指向“全產業鏈”,考驗著企業奶源、生產、加工、貯存、物流、銷售、消費各個環節的能力。
有業內人士表示,新規涉及到產業鏈上下游的多個環節,如果根據目前的條文較真起來,很多奶企業將會“吃不消”,即使是進口大廠,可能多多少少都有問題,僅是“企業須自建自控奶源”這一條,就足以讓收集散戶原奶的本土乳企和依靠代工貼牌、加工分裝的進口企業為難。“全產業鏈”成為了擺在眾多乳企面前最緊迫的問題,誰擁有全產業鏈模式,誰將有機會新一輪的乳業大洗牌中突圍而出,立于不敗之地。
“領跑者”率先突圍
目前我國擁有乳企100多家,奶粉品牌多達200多個,但是真正擁有全產業鏈的很少。許多企業似乎也逐漸意識到這一變化,近年來來一直在反思并思考著突圍之路。如全面進入“中糧時代”的蒙牛今年以來在資本市場一直動作頻頻: 5月8日,蒙牛乳業增持中國最大的奶牛養殖企業現代牧業的股份;6月18日又以百億港幣并購國內奶粉巨頭雅士利,通過多方聯姻,蒙牛希望可以彌補自身產業鏈的短板,實現產品、品牌、渠道等方面的資源整合與互補。
而在眾多乳企憂慮、搶建全產業鏈的時候,澳優乳業卻胸有成竹,作為全產業鏈模式的領跑者,澳優早在新政未出臺之前就構建從“牧場到工廠,研發到驗證,品牌到銷售”的全自控全產業鏈。2011年,澳優乳業收購海普諾凱,成立了澳優海普諾凱(荷蘭)乳業公司,今年4月,澳優對海普諾凱的股份從51%增持到100%,完成了全面控股,還斥資了1.65億歐元擬在荷蘭建設占地180畝的新工廠。而在剛剛落幕的2013CBME上,澳優也順勢推出荷蘭原奶地原罐進口的高端奶粉品牌“海普諾凱1897”,形成了從超高端、高端到中端的完整產品矩陣。對于此次奶粉新政的大考,澳優已經提前交卷。
3/4乳企面臨出局
雖然目前新政的實施細節仍然未出,但是一道道“急急如律令”的背后,已經預示2013年下半年我國奶制品行業將會掀起新一輪的“重新洗牌”浪潮。有業內人士預計,淘汰率可能達3/4,屆時存活下來的只有五六十家。
某乳業分析師告訴記者:新政中“自建自控奶源”等規定將行業門檻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細則頒布后,將會有相當一部分難以滿足《意見》要求的乳企被拒之門外,面臨重組并購的命運。而未來乳業將全面進入奶源、產品、渠道等全產業鏈競爭時期,乳企之間的競爭將在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展開,生產商的運營成本也將隨之大大的增加,預計還有部分企業將會因為資金不足、時間因素最終被迫自行退市,而優勢企業將搶占這部分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