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紐約時報》、澳大利亞《每日電訊報》等多家海外媒體,連日報道中國人在當地搶購嬰兒奶粉,造成當地市場奶粉脫銷的事件,更有媒體抨擊:中國式搶購掠奪澳洲嬰兒利益。 消息經國內媒體披露,隨即在網絡引起激烈討論,網民對這種搶購奶粉的行為普遍表示理解。 更有微博網友調侃,如果放開買,中國人能在三天把全美國市場的奶粉買光。 據當地媒體報導,奶粉主要由當地華人購買,集中大量囤積并通過網絡代購商家出售至中國。雖然澳洲地方政府為遏止大量購買而設立了限購政策,但代購商家仍然可以通過高價收購來應對政策,并從每一罐出口到中國的奶粉中賺取至少20澳元的純利。 巨大的利潤,最終導致了市場奶粉的脫銷。 事實上,澳洲并不是唯一受到影響的國家。作為主要奶源國之一的荷蘭,搶購奶粉的現象也開始逐漸引起當地居民的注意。 一直以來,荷蘭都是世界頂級奶源的主要產出國,所以荷蘭嬰兒奶粉一直是中國媽媽趨之若鶩的搶手貨,只是由于路途遙遠,加上在荷蘭的華人較少,所以并沒有出現類似澳大利亞的嬰兒奶粉脫銷情況,但記者發(fā)現,以荷蘭百年乳企Hyproca為例,旗下的嬰兒奶粉產品在主要代購平臺上人氣一直位列前茅。 業(yè)內人士認為,海外奶粉代購的火爆源于消費者對國內乳品安全的極度不信任,在這場曠日持久的信任危機平息前,即使海外媒體再猛烈的炮轟,也難以改變現狀。 有研究國際乳品市場的學者指出,雖然目前奶粉代購的勢頭正猛,但消費者卻面臨著相當高的風險,一是代購商家的良莠不全,奶粉制品優(yōu)劣混雜,而消費者往往缺乏足夠的鑒別能力,也難以享受到完整的產品服務,消費權益無法保障。二是瘋狂的海外搶購,已經引起了當地市場監(jiān)管部門的警惕,如新西蘭就嚴厲打擊類似的非法出口,澳洲則限制未經許可,私自出口10公斤以上的奶粉到中國。一旦限制進一步收緊,大部分食用代購奶粉的嬰兒可能面臨“斷奶”的窘況。 專家提醒,要購買安全的海外優(yōu)質奶粉并非只有網上代購一途,一些海外奶粉也提供了合法的網購渠道,消費者可以在通過網絡購買,享受與海外店面購買相同的品質與服務。 記者通過搜索引擎發(fā)現,大部分可以進行網上購買的國外品牌奶粉為英文或其它外語網頁,同時物流限制頗為不便,僅有少數奶粉品牌提供中文訂購頁面,如Hyproca旗下的Neolac奶粉,除中文網站外,更在國內網商平臺設有官方店鋪,消費者在網上訂購后,奶粉將以整罐空運的方式寄送至國內,并且無數量的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