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間,乳母的腦垂體前葉需要分泌大量的催乳素,以促使乳腺分泌乳汁,因而相對地抑制了腦垂體分泌卵細胞刺激素的作用,使卵胞動能受到抑制,卵泡不能發育為成熟的卵子,所以,在哺乳期的婦女,一般在半年至一年內沒有排卵功能,也不會受孕懷胎。 許多產婦據此認為,哺乳期間不來月經,也不會懷孕,喂奶是最好的簡便易行的“避孕方法”,因而不用再采用避孕措施。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女性生小孩后,月經周期和卵巢排卵功能的恢復各人不一,如有的婦女產后28天就開始排卵,一個月就來月經。而有的婦女,特別是給孩子哺乳的婦女,恢復排卵和月經周期的時間要晚一些。但無論早晚,總要先排卵,后來月經。 如果在產后第一次排卵時,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也就是在分娩后還未來月經,就可能先懷了孕,這就是“暗胎”。 避免“暗胎”的主要方法是,從產后第一次同房起,就要堅持避孕,對于產后未來月經的女性,應當每隔4-6周去醫院做一次檢查,一旦發現了“暗胎”,就要采取補救辦法,終止妊娠。 懷孕后停止排卵,發生閉經。分娩后,哺乳期間,月經周期一時尚未建立,因此許多人便不避孕。解放初期,由于避孕措施不多,所以,民間有不少夫婦便以延長哺乳期的方法來作為避孕。其實,從醫學角度上來看,這種方法是不可靠的。 為什么這樣說呢?不可否認,在正常的情況下,哺乳確實能使婦女的卵巢和子宮受到抑制,表現為暫時性的不排卵和閉經。但是,迄今為止,人們對哺乳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對產后究竟多長時間開始恢復排卵仍不清楚。然而有一點卻可以肯定,那就是產后先排卵后來月經。臨床實踐發現,不少婦女在分娩后2~3個月就懷孕了,這就說明,在哺乳期仍然有排卵的可能性,所以,采用延長哺乳期來避孕的方法是不可靠的。哺乳期一旦懷孕后作人流,容易使尚未復原的子宮發生出血或穿孔等并發癥。因此,產后從恢復第一次性生活開始,就應該認真落實好避孕措施,千萬不要抱僥幸心理,更不可疏忽大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