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流產連續3次以上者,稱為習慣性流產。每次流產往往發生在同一妊娠月份(即胎齡)。習慣性流產中,除經染色體等檢查排除因遺傳因素引起的之外,中藥治療有一定效果。中醫學認為腎藏精而為氣血之始,是生殖之根;脾主健運而為氣血生化之源,為后天之本。
習慣性流產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內外因素導致了人體氣血虛弱,腎氣不固,內熱傷胎。其治療原則,多從補虛論治,尤以補腎為核心。其治療的步驟,強調對婦女未孕前的預防性治療和懷孕后的保胎辨證論治相結合。既要注意婦女本身的論治,又要重要對男方精子質量、數量的診查。 當歸芍藥散是醫圣張仲景的名方,在《金匱要略》中主治婦人腹中諸疾痛。日本醫學家非常推崇本方,一致認為該方治療習慣性流產無致畸性,還能使胚胎健壯,減少流產的發生。 新近的研究發現,本病患者在孕前預防性治療非常重要,用五子衍宗丸與八珍丸每日各8克,口服,對氣血不足、脾腎兩虧的習慣性流產患者的黃體功能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五子衍宗丸由枸杞子、菟絲子、五味子、覆盆子、車前子組成,功能填精、補髓、益腎,為純天然植物藥,對男女的性腺功能失調均具有良好的調節作用。在婦科尤能調經種子,預防先兆流產及習慣性流產的發生。 八珍丸為氣血同補的著名方劑,對患者癥見神疲、面色蒼白或萎黃,心悸氣短活動后加重,月經色淡質稀,腰酸而墜,苔白舌淡者尤為適宜。從323例習慣性流產臨床有效方劑分析,藥物以菟絲子、杜仲、川斷、桑寄生、黨參、白術、阿膠、首烏為常用之品,補腎安胎藥以菟絲子為先,補氣健脾以黨參為要,養血藥以首鳥、熟地、枸杞子為佳。 對濕阻氣滯、脾腎不足所致的習慣性流產,癥見嘔吐痰水,心中煩悶,腰腹疼痛,胎動不安,陰道少量流血,苔白薄,舌淡紅,脈細滑,宜服用安胎飲(當歸、枳殼、厚樸、菟絲子、荊芥、黃芪、艾葉、芍藥等)以補腎安胎,化痰理氣,同時囑患者情緒宜穩定,飲食宜清淡,靜養宜臥床。 《醫林改錯》提到:“子宮內先有淤血占其地,胎至三月再長,其內無容身之地,血既不入胞胎,胎無血養,故小產!睂υ擃惲晳T性流產宜在懷孕前即給予逐淤之品,可用少腹逐淤湯加減(小茴香、炮姜、川芎、肉桂、蒲黃、五靈脂、當歸、艾葉、黃芪等)以補氣化淤。待臨床淤血征象(舌淤點,腹刺痛,月經少)消失后,全身及子宮的局部血循環、胚胎著床的內環境改善后再考慮懷孕,則不至于再出現流產。 總之,在以補腎為治療原則的基礎上,根據孕婦的體質,或溫腎健脾,或疏調氣血,對習慣性流產的保胎防漏有一定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