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在手機上聊天、玩游戲、看視頻,已經成為不少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然而,孩子們玩手機時缺乏自控能力,亂玩亂按,一不小心就把家長的辛苦錢給花掉了,而忙于工作的家長卻毫不知情。瀏陽市澄潭江鎮的老王靠打零工攢了一些錢,誰料,短短三天他銀行賬戶就少了3萬多元。昨日,老王告訴記者說:“我兒子玩手機游戲,把這些錢充值了,真是氣人。” 專家提醒,手機綁定銀行卡,就變成了“錢包”,家長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機和銀行卡,看管好自己的孩子。 1、賬戶莫名少了3萬多元 竟是兒子用手機充值了 老王是瀏陽市澄潭江鎮洲田村一位村民,有個12歲的兒子齊齊(化名),平時酷愛玩手機。12月20日,老王去銀行取錢時,發現賬戶上莫名其妙少了3萬元,驚出了一身冷汗。 “我的銀行卡、身份證都隨身帶著,密碼只有自己知道,錢怎么不見了?”老王百思不得其解,立即到銀行柜臺咨詢。工作人員查詢后說,這些錢都是通過網絡消費的,并提供了詳細的消費清單。清單顯示,從12月16日到19日的三天內,共支出3萬多元,其中最多的一筆達9999元。 老王回家問兒子,這才知道是兒子玩手機時把這些錢花掉了。原來,齊齊在爸爸手機上下載了“迷你世界”“王者榮耀”等多款游戲,以及“作業幫”等學習軟件,瞞著大人花錢充值、升級會員、購買游戲裝備。 2、消費的1萬多元不能退 QQ錢包2萬元被追回 得知真相,老王氣不打一處來,狠狠地教訓了兒子一頓。無奈之下,老王帶著兒子來到澄潭江派出所求助。民警調查后發現,老王賬戶轉走的3萬多元都是被齊齊充到了QQ錢包,其中1萬多元已在手機游戲及“作業幫”里消費了。 民警說:“老王的手機綁定了銀行卡,在游戲賬號里輸入手機號,確認后就能收到一個驗證碼。輸入金額和驗證碼后,錢就被轉出去了,根本不需要密碼。”民警發現,剩下的錢還在齊齊的QQ錢包里,當場幫老王把余下的2萬元提現還給了他。 老王說,自己家庭比較困難,平常靠打零工賺點錢,齊齊用掉的1萬多元相當于他近半年的收入。此后,他多次打電話到相關公司,希望對方退還這筆錢。然而,對方稱:“已經消費的錢不能退。” 3、鄰村男孩6天花1.3萬元 客服認為責任在于家長 老王的遭遇并非個例。今年8月中旬,相鄰的大圣村一個小男孩玩手機游戲,僅6天就花了父母13000多元積蓄。 大圣村的王女士在瀏陽市城區做生意,好不容易存了13077多元。然而短短6天時間,這些錢就只剩下7元錢了。她到銀行去查,發現這筆錢以不同數額分55次被劃走,扣款從8月6日開始,單筆最低30元,最多時轉了648元。交易方戶名有7個為“支付寶”,轉走了700多元,其余48個均為“財付通”,轉走了12000多元。而此事的始作俑者竟是自己8歲半的兒子翔翔(化名)。翔翔以玩游戲為名,拿走爸爸的手機并用媽媽的積蓄偷偷給游戲充值。 記者電話聯系了某游戲公司。一位客服人員告訴記者,此事主要是孩子監護人的責任,消費的錢無法退還,“我們沒法判斷下載游戲的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其次,通過支付寶購買是需要輸入支付密碼的,孩子肯定是輸入了正確的密碼,才完成了消費。” 派出所民警表示,這類事情都立不了案,畢竟游戲公司并未涉嫌詐騙或偷盜。不過,因為孩子是未成年人,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建議家長搜集證據后,與游戲運營商協商退款。 調查 未成年上網人群已過億 周末一小時以上的超40%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最新調查統計顯示,我國目前年齡低于10歲的網民超過1800萬人,未成年上網人群已經過億。一些孩子對手機和電腦的使用技巧甚至超過家長,成為名副其實的“互聯網原住民”。 統計發現,孩子們在每個周末使用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超過一小時的比例達到了43.66%。“有些家長圖省事,或者因為自己沒時間陪伴孩子,就給孩子一個電子產品去玩,導致孩子過早接觸電子產品。還有一些家長本身就整天熱衷于玩觸屏電子產品,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很容易效仿。”家住岳麓區麓山名園的陳先生說,他以前也常玩手機,導致9歲的兒子也迷上了手機,讓他很煩惱。 業內人士指出,孩子玩手機、電腦時,主要是看視頻、玩游戲、聽故事等,從四年級開始,很多學生因為使用電子設備出現了視力問題。《2016互聯網不良信息對青少年的危害分析白皮書》統計顯示,近80%的青少年在上網期間接觸過不良信息,其中,詐騙、色情和暴力為青少年接觸最多的不良信息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