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家有家規。平日里,家長立家規管孩子,不新鮮。但是,孩子立家規,讓一家人遵守的事情,你見過嗎?南昌有一名11歲的孩子,為了根治爸爸的“懶惰癥”,立下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家規。 孩子:懶爸忙媽 兩人常發生“辯論” 今年11歲的龔睿哲是紅谷灘一所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最近,他經過慎重思考,立下了一份“龔家家規”。昨日,記者看到了這份家規,主要有三條:一是老老實實做人;二是誠實;三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除此之外,還有特別針對自己的“附加條款”:謙讓、勤奮、本分、孝順等。 為何要立下這份家規?對此,龔睿哲的解釋是,主要是為了根治爸爸的“懶惰癥”,同時,也為了規范自己。“爸爸下班回家,總是看電視、玩手機,很少幫媽媽做家務,有時候自己的事情都不做。”龔睿哲舉了不少例子:吃晚飯時,爸爸總是要求媽媽幫他盛飯;洗澡前,爸爸也要媽媽幫他把衣服拿好…… “媽媽上班也很累,每天下班回家還要忙,看到爸爸犯懶時,媽媽就會忍不住嘮叨。因此,兩人之間經常發生不愉快的‘辯論’。”心疼媽媽的龔睿哲,有時也想幫媽媽分擔一點家務,可每天放學回家要做很多作業,幾乎沒有多余的時間來幫助媽媽。 “希望爸爸誠實一點,認識自己的錯誤,少一些狡辯,不要惹媽媽生氣。”龔睿哲說。 爸爸: 要改掉壞毛病 給兒子做個好榜樣 對于兒子立下的這份“龔家家規”,龔先生一開始覺得很好玩。“23日晚上,兒子做完作業后,就回他的小房間了,我以為他和往常一樣睡覺,10時30分左右,我去給他關燈,卻發現他在自己的小桌子上涂涂畫畫,見我進房間了,他還神神秘秘地不讓我看,我以為他在畫畫,沒想到他是在立家規。第二天早上,妻子開玩笑說‘你還不如兒子懂事’,快看看兒子立的家規!”昨日,龔先生告訴記者,剛看到這份“龔家家規”的時候,他猜想兒子是受妻子“指使”。 龔先生說,后來靜下心來想想,覺得應該遵守。“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兒子根據自己的認識水平價值判斷,制定出家庭規矩,雖然看起來很稚嫩,但是非常有道理,都說到了點子上。只要有道理、合理,作為父母就得遵守,遵守也是一種尊重,對兒子也是一種約束和教育。”龔先生說,他也確實需要改掉壞毛病,給兒子做個好榜樣。 專家: 孩子立家規 是極好的家庭教育契機 針對孩子立家規一事,省城知名兒童教育專家陳雪表示,“家規”不是來自成年人,卻出自孩子的手筆,打破常規的角色置換,說到底是一種逆向社會化。連孩子都知道的事情,成年人為什么做不到?這是許多家長面臨的共同考題。 “孩子立家規反映了孩子的心聲,家長千萬不能當笑話看。”資深心理咨詢師蘇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身教重于言教,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孩子所立下的家規,既可以他律也可自律,這是一個極好的家庭教育契機,不可錯失。而孩子的陽光、健康、正能量,有時也真的是大人應該學習的。”蘇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