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 今年,兒童節緊鄰端午節,如何讓孩子們在節日氛圍中,感受傳統的溫度?如何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下一代手中得到傳承? 節日,孩子了解傳統的窗口 “豆沙餡粽子,不要包得太緊了。不然米粒會擠進豆沙里,這樣粽子就不容易煮熟,吃了會肚子疼。”在西寧市七一路小學五年級的課外活動中,一位學生家長作為“特聘教師”,正在耐心地教孩子們包粽子。 “今年兒童節緊挨著端午節,我們也想趁過節的機會,讓孩子們了解傳統節日,喜歡上傳統節日。”七一路小學大隊輔導員金娜說。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知名民俗學家王娟認為,傳統節日“是一本大書,灌輸給我們很多思想、理念和價值觀。我們能記事的時候,節日已經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我們在不知不覺間,變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記者在青海西寧走訪了多所小學和幼兒園,發現今年的兒童節活動,或多或少增添了傳統文化的元素,除包粽子外,還包括制作香袋、旱地龍舟等。 “我覺得這些活動讓孩子在游戲中感受了傳統,寓教于樂嘛。”受邀參加活動的“辣媽”李麗丹說。 青海民族大學師范學院教授李子華認為,傳統節日不僅具有溝通心靈的作用,更具有增進團結、提高凝聚力的意義。“因此在基礎教育中,應當深入挖掘、整理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在少年兒童心中,種下傳統文化的"種子"。”李子華說。 傳統,在下一代手中流失? 近幾年,一個“段子”在網上流傳甚廣:“幼兒園學小學的(課程),小學學初中的,初中學高中的,高中學大學的,大學學幼兒園的文明禮貌。” 采訪中,不少一線教育工作者認為,盡管上述說法存在夸張,但近年來,傳統文化特別是以“溫良恭儉讓”等為代表的傳統倫理,在不少孩子身上似乎正在流失,并且已經開始影響到部分孩子的待人接物、言談舉止。 “說實在的,和我剛開始當老師的時候相比,現在孩子的文明素養不容樂觀。表現之一就是在校外見了老師經常躲著走,面對面走過有時候也裝作沒看見。”西寧市南大街小學校長徐維賓說。 相關專家還表示,眼下不少孩子對傳統文化的知曉程度越來越低。表現之一,是對西方節日常常“如數家珍”,而對中國傳統節日卻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還有重陽節、中元節、七夕節等節日。 青海人民出版社總編輯、學者耿占坤認為,以傳統節日等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表述世界、解釋生活、彰顯特性的重要載體。如果下一代不能了解、珍視傳統文化,小而言之不利于個體成長,大而言之不利于國家文化自信的建構。 繼承傳統,從小抓起,從家做起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錢文忠在發表于2012年底的一篇訪談中表示,教育的關注點之一,在于教會孩子“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規矩",在向孩子傳授"樹人""立人"最高標準的同時,落實做人的底線即最低標準。讓孩子從小明白:應該做什么、追求什么,不應該或絕對不能做什么、追求什么。” 相關專家認為,對少年兒童來說,傳統文化教育,重在日常習慣的養成,這一過程中,家庭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采訪中徐維賓直言,傳統文化、倫理在一些孩子身上的流失,家長難辭其咎。 “現在"獨二代"越來越多,溺愛孩子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導致父母對孩子的很多行為不加辨別地袒護。比如自己的孩子和小伙伴發生爭執,不是教育孩子如古人所說的去"自省",而是劈頭蓋臉地去找對方父母理論。家長尚且如此,又怎能指望孩子"吾三省吾身"呢。”徐維賓說。 最近幾年,關于小學生甚至學齡前兒童“穿漢服”“拜孔子”“習古樂”“開筆禮”甚至“叩拜父母”的新聞,時常見諸媒體。對此不少老師、家長認為,繼承傳統,應當注重內容而非形式,注重內涵而非表象。 “與其把關于傳統文化的教育搞成"形象工程",不如實實在在地教會孩子見了長輩要問好,吃飯時要等長輩先動筷,見到老人摔倒更要去扶。”家住西寧的“80后”父親王建斌對記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