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人生轉軌處》 作者:曾贊軍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據悉,教育學者曾贊軍的類小說體作品《人生轉軌處》,日前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在當當網互動網一開始發售,就產生熱銷潮流,定價相對其他家教類圖書也較高,到底是什么樣的魔力使得讀者能瘋傳這本書?在《爸爸去哪里》掀起的爸爸教育熱潮里,同樣是爸爸的作者用什么樣的方法來教育孩子?記者決定帶著這些疑問去一探究竟: 《人生轉軌處》最早起源于作者本人在天涯論壇的長篇網文《命運規劃師》,曾一度在天涯掀起討論和點擊的熱潮,后由華夏出版社在香港出版,一經面世廣受讀者好評。在大陸讀者千呼萬喚的期待中,北京燕山出版社引進出版了該書,和香港版相比,大陸版略有刪節。書中講述了一個新富家庭的沉淪少年如何在“曾老師”的悉心教導下,不斷轉變、不斷成長的故事,主人公“小松”由消極變積極,從百無聊賴、學業荒蕪到酷愛求知、喜歡思辨,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前往英國留學,并在同學中以見識和學業始終一枝獨秀。 這是一個超凡脫俗的故事,作者透露,內容全部取材于現實中的真人真事,然后以類小說體娓娓道來,把“曾老師”的教育思想和踐行手段展示得淋漓盡致。 作者在序言中寫道:“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遵循著各種邏輯規律,就像星際間游蕩的碎片,看似漫不經心,假如能夠慢鏡頭回放數十億年間的錄像,我們終能發現它今天之所以來到這里的種種原因,毫厘不爽。看似偶然的現象,其實是由眾多我們所看不見的必然因素交織而成。神秘,源于未知!如果我們能及早通過自身努力,遵循規律去把握成長中的細節,將會得到更準確的結果,開創另一種有為的人生。” 在當下的中國,作為社會中流砥柱的新生代家長日益不滿傳統的教育思想以及體系,但出路在哪里?舊可以顛覆,但關鍵是新如何建樹?復古?留洋?重素質、輕應試?素質當然重要,問題是素質又是怎么來的呢?誰能徹底說得清、玩得轉? 這本書給我們帶來了啟迪。 記者獲悉,《人生轉軌處》的作者曾贊軍,生于70年代早期,祖籍廣東惠州,現居深圳。作為一名教育學者,他探索教育問題二十余年,尤其熱衷于教育心理學領域。十多年前,他曾經獨自背包以艱苦的方式環中國大陸長途旅行,幾年后,又開著摩托車再次走遍神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努力踐行著“知行合一”。他的工作經驗涉及商業、傳媒、攝影、NGO、教育等,具有開闊深邃的思想和豐富的人生閱歷。他關注并思考教育課題數十年后,迎來了女兒的出生,于是毅然放下原有工作,投身教育實踐,并筆耕不輟,將許多思考及實踐心得通過文字貢獻給廣大讀者,尤其是年輕的父母們。他獨創“嫁接式”教育——對一些“問題少年”進行單對單的情景教學,先讓他們離開原有的生活環境,再通過生活中無微不至的接觸來伺機改變其行為和思維習慣,最終變消極為積極,令人驚嘆地扭轉了其人生軌跡,被譽為“心靈捕手”。 有評論家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曾贊軍這本書兼而有之,大家都看得到“魚”,而聰明的讀者更留心看到的“漁”。 本書作者顯然是一個秉持“授人以漁”的教育高人,透過這“類小說體”的淺顯直白的文字,我們隱約能感覺到一個深邃的思想者試圖向普羅大眾闡述自己的心靈和方法。世間真正有價值的那些思想往往都誕生于第一流的頭腦,并也僅在這些頭腦間傳遞、激蕩,千百年來,精英賞識精英、英雄嘆息英雄,也是幾多無奈、幾多悲涼。在某些情況下,精英人物會嘗試構建跨越不同心智的橋梁,讓世人得以了解他們的思想脈絡,于是,我們有了這本書。 這本書也是一次用心良苦的嘗試。嚴格地說,這不是一場思想火花的徹底爆發,以作者的深不見底而言,不過是迸發了幾個小火星而已,讓人看著不太過癮。還有一個難以回避的現實就是,當你和一個兒童對話時,你談到萬有引力、牛頓蘋果時,你有時不得不停下來,先解釋蘋果為什么會在樹上——把這看作本書的不足之處也無可厚非。 對廣大父母來說,道理或許懂得并不少,但施行起來又該何去何從?這本書給了我們一種答案,至少是在嘗試給出一種答案。你或許不認同,但不得不承認有出路總好過玻璃瓶里的蒼蠅——前途一片光明,卻沒有出路。這本書并不是在空談理論,而是極富實踐性,你可以把它當作實戰指南,但你會發現很難全盤復制,因為教育的過程以及結果,也取決于教育者自身的發展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