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早在一九二零年就與蔡和森大談《周易》之道。 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他講:“中國古人講‘一陰一陽謂之道’,不能只有陰沒有陽,或者只有陽沒有陰。這是古代的兩點論……” 精通《周易》的毛澤東極善起名術。 重政治內涵,重《周易》哲理,重名人古訓,重文字藝術,是毛澤東起名術的鮮明特點。他曾為國家的名稱、軍隊的名稱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對地名、戲名、人名也饒有興趣。在他所取用的各類名字中,無不閃耀著《周易》哲理的光輝,無不顯示出他莫深的文化底蘊,堪稱名家權威絕不過分。僅舉數例,與君共賞。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名稱的確立 據權威人士透露,在建國前夕,中央領導人就新中國之名進行醞商。當時,特別注重“民主”二字,多數領導人傾向叫“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個別領導不盡贊同。毛澤東冷靜推敲,再三斟酌,在民主氣氛異常熱烈的情況下說,有了“人民共和”四個字,就涵概了“民主”之意,可以把“民主”二字刪掉,獲得了一致同意。二者相比,后者言簡意賅,莊嚴大氣,又不失民主之意,可見毛澤東起名術之高。 二、“支援軍”與“志愿軍” 五零年,美朝戰(zhàn)爭爆發(fā),毛澤東以驚人的魄力,果斷作出了出兵援助朝鮮的決定。這支援朝部隊取何名為好呢?有人建議取“支援軍”,毛澤東思索分析后說,“支援軍”其含義就是人家有難,我們出兵援助,這不夠,沒有完全體現出這支部隊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之后,他毅然決定為“志愿軍”,即“中國人民志愿軍”。師出有名,戰(zhàn)無不勝。這支軍隊創(chuàng)造了世界戰(zhàn)爭史上的奇跡。 三、“鎮(zhèn)南關”與“友誼關” 鎮(zhèn)南關位于廣西的中越邊境線上,明初設置,沿用約六百年。1953年改名“睦南關”,1956年又更名為“友誼關”。知情人士透露,此關兩次更名均是毛澤東授意和審定的。毛澤東認為,“鎮(zhèn)南關”有鎮(zhèn)守、鎮(zhèn)壓之意,若繼續(xù)沿用,就有強權稱霸之嫌。“睦南關”含有和睦相處之意,有利于消除民族隔閡!坝颜x關”是在和睦相處基礎上的升華,充分體現了中國政府堅持和平外交路線和不斷發(fā)展中越友好關系的愿望和立場。毛澤東取名注重政治內涵可見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