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早產日”剛剛過去不久,據了解,目前我國早產發生率約為5%-10%,每年約有200萬名早產兒出生。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由于早產兒并發癥較多,常見的有腦癱、失明、智力障礙、慢性肺病等,給患兒及家長帶來痛苦的同時,也為社會增添了負擔。所以,產科專家提醒,如何在孕期監測身體狀況以及產后為早產兒做定期監測,是降低早產發生率、提高早產兒健康存活率的關鍵。 據專家介紹,雖然全世界的早產專家一直致力于早產的防治,但是早產的發生率并未見明顯下降。歸根結底在于引發早產的發生機制很多,最主要的尚未完全明了。臨床上將早產分為壓力性早產、子宮張力性早產、宮頸機能不全性(宮頸內口松弛)早產以及感染性早產等。其中,壓力性早產是最常見的一種早產類型,比如孕婦學習、生活、工作緊張、熬夜、抽煙(每日吸煙大于等于10支)、酗酒等。同時,專家還提到,任何一位孕婦都有可能發生早產,只是以上列舉的某些高危因素會增加妊娠37周前發生早產的幾率。另外,如果過去存在流產、早產病史或妊娠出現羊水過多、多胎妊娠等,那么應及時就診并咨詢相關早產風險,及時防治。 此外,年齡過大過小、體重偏重偏輕、多胎妊娠(雙胎或者三胞胎等)或者接受輔助生殖技術而妊娠者也是早產的高危人群。未滿20歲或大于35歲的孕婦的早產率都會明顯增高,尤其是小于20歲者早產發生率是20-34歲組的11倍。雙胎妊娠的早產發生率超過50%,而相比單胎妊娠其發生率僅為10%。醫源性早產也是另一常見早產類型,這類孕婦多半在懷孕期間合并其他疾病,甲狀腺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腎病、心臟病等。 針對種種可能引發早產的風險,孕期檢測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孕婦存在早產風險,或出現腹痛、陰道流血等先兆早產癥狀,一定要提早到醫院進行評估和監測。目前,醫院檢測早產的手段還是比較齊全的,根據評估狀況,會給予宮縮抑制劑及胎兒促胎肺成熟治療。 但是,如果孩子一旦早產,媽媽們也不必太過慌張。專家提出,在早產兒出院后,,家長一定要記得定期帶孩子到醫院做監測,這點對于早產兒能否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在這個監測中,首先要關注眼睛,早產兒的眼睛發育不成熟,外界因素的刺激很容易導致視網膜病變。在出生后的34周至35周之間,家長要帶寶寶去眼科動態監護眼睛的變化,“早發現早治療可減少致盲率。”其次是聽力。早產兒出生三個月內要復查聽力,聽力正常是神經系統發育成熟的一個標志,也是自身聽力情況良好的體現。早產兒的聽力是否正常,家長不能單憑主觀判斷,即使孩子對聲音響動有感覺,還存在著對聲調高低變化的反應。這個變化只有醫院的專業聽力篩查才能檢測到。此外,定期做頭顱B超也是必要的。腦部發育情況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體現出來。體檢過程中,醫生除了檢查嬰兒的基本情況,還會評估神經系統的發育情況,如果需要進行早期康復訓練的,早期積極的干預,可以避免或降低日后殘疾的發生率。 由于早產兒的生長標準以校正月齡為準,不能以出生后的時間為準。有一部分孩子喂養到位,“長勢”良好,通常很快就可以追上同齡孩子,有一部分孩子則始終處于同齡孩子發育標準最低限,多數孩子在2歲左右可以趕上同齡足月孩子的身高和體重,少部分達不到的,對于這種情況,家長在喂養方面也不要著急,不同早產兒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要想讓早產寶寶盡快追趕上正常足月兒,就一定要定期監測生長及營養狀況,通過醫生對早產寶寶進行評估制定個體化的科學的營養喂養方案,才能保證早產寶寶的健康成長,如母乳喂養的出院后早產兒,應搭配母乳營養補充劑或早產兒出院后配方,人工喂養者應選用早產兒出院后配方喂養,當實現了追趕性生長后,在轉為母乳喂養或普通配方喂養。要注意給孩子補充營養,堅持母乳喂養,實在不能達到的要科學定期喂食早產兒特殊配方粉。以圣元早產/低出生體重嬰兒配方奶粉為例,它針對住院與出院早產兒推出了兩種不同階段的配方粉。院內配方粉含有較高的能量密度、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能夠幫助早產兒生長達到子宮內生長速率,支持腦部及神經系統的發育;而出院后配方粉,則負責提供介于早產兒配方奶和足月兒配方奶之間的過渡性營養支持。幫助早產兒實現追趕性生長,并避免營養攝入過度或不足。這樣順序漸進,隨著機體各器官發育成熟,早產兒與正常孩子的差距也會逐漸縮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