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65歲的母親30年來一直用背簍背著自己患泌尿結(jié)石并且身體畸形的兒子。因為自己沒文化,就給別的孩子買糖,讓這些孩子教自己兒子讀書識字。對于這樣一個身體畸形的孩子,母親并沒有放棄,堅持給兒子治病,也從來不許別人歧視他。

母親背著兒子回家 
背著兒子冒雨摘南瓜葉 
兒子住院期間,母親抱著他去上廁所。 重慶晚報10月28日報道 一位65歲的母親,用她柔弱的肩膀,背著兒子生活已經(jīng)30年。
30年來,母親背壞20個背篼。30年來,他們怎樣一路走來?
昨日上午,天空飄著細雨。巴南區(qū)南彭鎮(zhèn)鴛鴦村一條泥濘的鄉(xiāng)間小路上,一位身穿藍色外套、腳穿解放鞋,身體瘦弱的老婦人,背著一個小背篼,背篼里裝著一個面相30多歲、身高只有幾十厘米的男子,緩慢地走在路上。
她沒有打傘,走在泥巴路上,每走幾步就要歇息一會兒。看到路邊有南瓜葉,她會緩慢地半蹲身體,一手扶住背篼,一手去摘。因為路滑,老人幾次踩滑,背篼東倒西歪,搖晃了幾下,差點摔倒。這時,背篼里的男子急忙叫道:“小心點喲!”
走了兩個多小時,老人的上半身已成彎曲狀。背篼里的男子說:“該回家做飯了。”此時,老人才知道,已是上午11點。她說,是該回家做飯了,但還想多采一點南瓜葉回家喂豬。
他們是母子。她說,本月10日,為給背篼里的兒子治療泌尿結(jié)石,動手術(shù)花了1萬多元,都是找親友借的。要還這筆錢,得指望家里的一畝地和兩頭豬。
兒子5歲就坐背篼
每天出門干活,上街或串門,她都會把兒子背著。
“嘿喲,嘿喲。”老人背著兒子,從泥濘小路一步步回家,引來許多路人好奇的眼神。面對這一切,他們根本不“好奇”。因為,這種異樣的眼神,已經(jīng)陪伴他們幾十年。
背背篼的是母親文其珍,今年65歲。坐在背篼里的,是她的大兒子熊明強。35歲的他,因為患有先天性畸形,長著一張成年人的臉,身高卻只有80厘米,體重26公斤。
他們的家是三間土房,墻體早已裂縫,屋內(nèi)除了一臺二手電視,再無值錢東西。
“他生下來的時候,沒發(fā)現(xiàn)異常。”文其珍記得,35年前,當這個孩子降生時,她和丈夫很是高興。但喜悅只伴隨他們一年。她納悶,娃兒怎么沒一點兒長大的跡象。起初,她以為是孩子沒有運動,于是每天抱著他在板凳上、床上玩耍,可仍不見長。
熊明強5歲時,身體還是沒什么變化。村民劉強回憶,這時一些人開始議論,說這家人撞了邪,才會讓娃兒得怪病。不甘心的文其珍,抱著兒子四處求醫(yī)。當年,重醫(yī)兒童醫(yī)院醫(yī)生告訴她,娃兒是先天畸形,主要是長不大,不能走路,終身無藥可治。
“差點暈倒。”熊明強的父親熊太國說,沒想到第一個娃兒就是畸形兒,他和妻子整天以淚洗面。可是,妻子沒有放棄兒子。為照顧好這個特殊的生命,她用竹子編了一個小背篼。每天出門干活,上街或串門,她都會把兒子放在背篼里,背他一起出去。
母親背他學習知識
她花錢買來糖果,讓別的孩子教自己的兒子。
5歲時,熊明強本該上學,由于不能走路,父親又有病,他只能在母親的背篼里度過每一天。只要母親下田干活,他就會坐在背篼里,巴望著放學經(jīng)過此處的小伙伴。
“他很聰明、好學。”與熊明強從小一起長大的鄰居張長勝說,自己6歲時每天放學回家,都會看到坐在背篼里的熊明強。那時,熊明強經(jīng)常找他,要他教拼音,還要借課本,說是晚上回家還他。因為都是娃兒,自己一口答應,不僅把不用的課本借給這個特殊的鄰居,還在小路邊教他拼音。
文其珍沒文化,不能教孩子識字。她能做的,就是看見路過的同齡孩子,勸說對方花點時間,教熊明強拼音和識字。為了能讓兒子多學點知識,她花錢買來糖果,專門給路過的孩子,讓他們把在學校學到的東西教給兒子。
“小時候經(jīng)常免費吃糖。”張長勝記得,他吃文阿姨的糖,少說有20多顆。可喜的是,熊明強很聰明,不到一周,就能把24個拼音字母倒背如流,剛教的字,他馬上就會念和寫。
熊明強經(jīng)常用同伴不要的筆和紙。他說,在背篼里坐著,看到有孩子把用過的筆和紙丟掉,他都會喊母親撿起來拿來再用。有一次,一個小伙伴把筆尖有缺口的鋼筆扔了,熊明強像看到寶貝似的,馬上喊母親撿起來。回家后,他又讓母親拿來石頭,硬是把鋼筆的筆尖在石頭上重新磨好,繼續(xù)用。現(xiàn)在,這支陪伴他多年的鋼筆還放在家里。
“10多歲起,他就看電視學東西。”村民王大琴記得,文其珍每天干完活、吃完飯,就會背起兒子走6公里路,到她家來看電視。熊明強雖然身體畸形,但大腦聰明,看到電視里有啥新玩意,就拿筆和紙記在上面。
每天背著一個孩子,來回走12公里的路,文其珍沒有一點怨言。她說,走累了,就坐在路邊休息一會兒;渴了,就喝點小溪里的水。哪怕肩膀再痛,她也堅持每天背著兒子到王大琴家看電視,只為他多學點知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