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烤鴨,是北京名食,它以色澤紅艷,肉質(zhì)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美味”而馳名中外。
北京烤鴨的烤制,分明爐(即掛爐)和燜爐兩法。全聚德烤鴨店的特色,就是使用掛爐烤法烤制,它是從清宮廷御膳房烤制乳豬特制的掛爐方法移植過來的。所烤出的鴨子,表面色澤金黃油亮,外酥香而里肉嫩,別有一種特殊的鮮美味道。而所謂“燜爐”,其實是一種地爐,爐身用磚砌成,大小約一米見方左右。其制作方法最早是從南方傳入北京的,特點是“鴨子不見明火”,是由爐內(nèi)炭火和燒熱的爐壁燜烤而成。燜爐烤鴨口感更嫩一些,鴨皮的汁也明顯更豐盈飽滿些。而烤鴨的吃法,是首先以利刀將其削為薄片,用烙制好的荷葉餅涂上甜面醬,然后放上香蔥、蒜泥、烤鴨片等卷而食之,極為香美。
相傳,烤鴨之美,系源于名貴品種的北京鴨,它是當今世界最優(yōu)質(zhì)的一種肉食鴨。據(jù)說,這一特種純白京鴨的飼養(yǎng),約起于千年前左右,是因遼金元之歷代帝王游獵,偶獲此純白野鴨種,后為游獵而養(yǎng),一直延續(xù)下來,才得此優(yōu)良純種,并培育成今之名貴的肉食鴨種。即用填喂方法育肥的一種白鴨,故名“填鴨”。不僅如此,北京鴨曾在百年以前傳至歐美,經(jīng)繁育一鳴驚人。因而,作為優(yōu)質(zhì)品種的北京鴨,成為世界名貴鴨種來源已久。
關(guān)于烤鴨的形成,早在公元400多年的南北朝,《食珍錄》中即有“炙鴨”字樣出現(xiàn),南宋時,烤鴨已為臨安(杭州)“市食”中的名品。其時烤鴨不但已成為民間美味,同時也是士大夫家中的珍肴。但至后來,據(jù)《元史》記載,元破臨安后,元將伯顏曾將臨安城里的百工技藝徙至大都(北京),由此,烤鴨技術(shù)就這樣傳到北京,烤鴨并成為元宮御膳奇珍之一。隨著朝代的更替,烤鴨成為明、清宮廷的美味。明代時,烤鴨還是宮中元宵節(jié)必備的佳肴,據(jù)說清代乾隆皇帝以及慈禧太后,都特別愛吃烤鴨。從此,便正式命為“北京烤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北京烤鴨逐步由皇宮傳到民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