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訪閬中,是因為在深打工的熱情的閬中人邀請我們到他們家里過年。據說,有許多閬中人在深圳打工,在閬中大街上隨便“抓”個人一問,都可能是在深圳打工者的親屬。
留守兒童陳夢林,就是我們在大街上隨便“抓”到的,他的父母果真都在深圳打工。
靦腆害羞的留守兒童
初見陳夢林,是在閬中市七里大道七里鎮政府旁邊。那是2月14日,我們一行循著地圖去下鄉,尋找在深圳打工的人家。走到七里鎮張公橋村路段,遠遠看到一位年紀稍大的女孩子,領著幾個孩子,迎面走來。
我們迎上前去,打聽去鄉下的路,并詢問他們家中是否有在深圳打工的親人。聽我們這么問,幾個人都不肯搭腔,有一個男孩則睜著大眼睛,閉著嘴,一句話也不說——他就是陳夢林。
艱難地獲得信任
走過水泥村道,轉進田間小道,穿過一小片竹子林,我們來到一個低矮的門檐前,陳夢林說:“到了!”說完,他自己一溜煙跑進了院子。這其實是陳夢林爺爺奶奶的房子,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小夢林就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對我們的來訪,小夢林的奶奶態度很冷淡,兜著圈子盤問我們的身份和目的。由于語言不通,我們花了好長時間才意識到老人對我們有懷疑,于是掏出記者證、名片、工作證讓老人過目。院子里一位識字的婆婆將記者證翻來覆去端詳檢查十來分鐘,確定了記者的身份。
我們見尷尬的氣氛緩和了一些,便聊起小夢林父母到深圳打工的事,小夢林的奶奶一會說兒子是2002年外出打工,一會說是1989年,前言不搭后語,還要查看我們的采訪本。原來,老人對我們的身份始終是不放心,而在一旁的小夢林皺著眉頭看著奶奶,小臉漲得通紅,似乎很不滿奶奶的做法。
老人不信任我們,采訪無法繼續。我們提出現場給小夢林在深圳的父母打電話問好,許是還想進一步確定我們的身份,老人將小夢林父親的電話告訴我們。電話撥通后,我們讓小夢林和他爸爸通電話,記者依稀分辨出小夢林在電話里和爸爸抱怨:“人家把證件都掏出來給奶奶看了,但是他們問話時,奶奶還是亂說!這多沒有禮貌!”小夢林告訴爸爸我們的名字、單位。隨后,電話掛斷了。
過了幾分鐘,小夢林父親打來電話向我們道歉。原來,小夢林的爸爸剛剛打電話到報社,確定了我們的身份。
千山萬水阻不斷綿長想念
老人告訴記者,兒子陳發剛原本在村里開摩托車,兒媳給人理發。2002年,家里因為沒錢修房子,夫妻倆決定到深圳打工。陳發剛夫妻離開閬中到深圳時,小夢林只有七歲,上小學一年級,陳發剛夫婦將小夢林托付給老人照顧。如今,老人的兩個兒子和兒媳都在外地打工,家中剩下他們老兩口和孫女孫子四人。
到了深圳以后,陳發剛在工程隊搞裝修,妻子馬洪利進了一家制衣廠。老人說,陳發剛夫婦在深圳打工的日子并不寬裕,他們老兩口靠自家和承包來的三畝地補貼生活。現在,陳發剛終于建起了新房,但又欠下幾萬元的外債,生活仍未改善。 |
|